改革措施
- 发布日期:2015-01-20
- 浏览次数:228
一、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本专业所有教师都参与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机务人才方案,有了创新意识,就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大家创新思维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将理论课“搬到”机场,搬到维修现场。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五个飞行分院、一个飞机修理厂,在进行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
3.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模式,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课堂上讲学讲座,同时分批将理论课主讲教师送到合作企业中培训和进修,将企业中的最新技术与理念带回到课堂,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
4.强化学生英语学习。民航国际化的特征,使英语成为民航维修的工作语言,仅依靠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远不能满足民航对英语的高要求。为了营造更好的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除了参加学院要求的英语晨读、基础英语竞赛、专业英语竞赛、英语沙龙等活动,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由少及多,逐层递进的双语课设置和管理模式也将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学院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论文的答辩,所有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必须采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并采用全英语答辩。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学生培养和民航需求紧密结合,安全防护与飞机手册、航空保险与基础钣金、飞机系统维护与拆装、检测仪器与标准线路施工、飞机电子设备拆装等五门课程构成了飞机维修基本技能模块,完全符合中国民航总局维修法规CCAR-66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航空工程学院已经与锦江机器厂、春秋航空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协议,接受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通过了解企业的组织过程,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印证,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过程,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适合民航发展、适合民航对机务维护人才要求的实训基地,弥补了校内实验室在工程实践环境上的不足,为高水平机务维护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三、企业阶段学习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包括本科一年在企业学习培养的内容安排与要求。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与学习,结合航空器维修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识图、线路施工、维修手册使用、维修管理、安全运行、技术报告撰写等方面的知识),获得机务维修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见习机务维修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发现系统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1.培养要求
通过企业的一年学习和工作,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全面了解机务维修工程的技术标准,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工作现场对人员的技术和安全要求,了解民用航空发展的趋势;
(2)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解决维修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各种技术手册,为维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能够正确识读飞机线路图和设备线路图;
(3)熟悉试验及检测规程,具备仪器、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完成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具备对各类维护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5)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语言交流能力,并具有多媒体制作、演示的技能;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并撰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7)初步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培养计划
企业阶段学习培养计划是针对企业阶段学习培养方案的企业部分所专门制订的,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为机务维修工程人才培养构筑一个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培训,使学生获得机务维修工程师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